1、元件的来路,必须是正品,新旧其实没多大关系,但必须保证质量,这个原因我不想再多说什么。至于怎么去保证质量,这个就看各人的理解了。 2、606电路的工作点基本没什么调整的余地,元件和焊接无错误的话,装机肯定一次成功。所以,细心细心再细心,其实这是DIY的必然要求。 3、M版电路原理图上的几个关键点标准电压,是整机工作时的示范电压,并不是不带大管或推动管时的测试电压。不上推动管和大管时也可通电测试。但尽量把时间缩短,可以简单测试下OUT端、2个560欧分压电阻的分压点、运放的输出端这3个点位的电压。 4、上推动管之后,原理图的示范电压基本全都有参考意义了,这个时候可以参照示范点位的标称电压对比自己的DIY作品各个点位的电压,逐一核对。 5、为对大家起点小作用,现把自己的小管、推动管、大管的HFE值纪录下来,以供参考。 T1:2SA970/HFE=275(与T3配对,误差在3%) T3:2SA2240/HFE=275 T2:MPSA43/HFE=115 T4-T6:MPSA93/HFE=135 ZTX753/HFE=190 ZTX653/HFE=143 MJE15035G/HFE=210(配对,误差在3%) 15003G/HFE=69(配对) (T1、T3以及推动管MJE15035G和大管15003G是通过另外的配对服务购买的) 一点题外话,当初第2个声道焊接完毕后,没上推动管就开始测试,发现R14、R15两端电压与原理图参考电压严重不符(比参考电压高了10倍+),遂怀疑自己焊接有问题。拿来原理图仔细核对,发现这里上与不上推动管,R14、R15这2个电阻之间的电压差别很大,于是安装好推动管接着测试,OK,正常! 当第2个声道大管全部安装到位之后,习惯性的测量了下大管外壳与散热器之间的电阻,幸好测量了下,因为有短路!!! 果断把大管全部卸掉,逐一检查12颗螺丝,到最后一颗的时候(这运气,真服了)发现了问题,热缩管在扭紧的时候有细小的铝丝穿透!!!排除之,重复安装大管螺丝,检查,OK!通电,试音,正常。 一个习惯性的动作,挽救了自己的DIY成果! 另外,我的606焊好之后,用万用表测试(无论红黑表笔):输入端靠近自己,左边3只大管外壳对散热器的阻值为0.57K欧,右边3只大管外壳对散热器有像电容般的充放电现象。 第2个声道最后几张图片,机箱才开始,慢慢搞,打孔预计100+,攻丝预计50+,我勒个去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机箱轮廓,目前暂时还只有三点,等把草裙围上,就漂亮喽! ![]() 看明白了? ![]()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