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有些朋友看过我前不久发的有关F22后级的设计帖子: http://bbs.hifidiy.net/viewthread.php?tid=363281 先贴两张图,看看像不像F22 ![]() PCB板2盎司加厚铜厚,沉金工艺。 ![]() ![]() 现在电子料已经配齐,开始战斗: 既然想造F22,就不能马虎,材料是不能太随便的(优质的材料是好声稳定的基础,虽然还没到达换一根线就能听出不同味道来的程度) DALE蓝袍电阻 ![]() ELNA紫袍 ![]() WIMA绿袍 ![]() 耦合,一对大S忘记在公司了,先用这个 ![]() 三肯大管 ![]() 思碧水塘 ![]() 大红袍,来点中国的,后级用一点曾加胆味 ![]() 功率射级功率电阻DALE0.2欧5瓦 ![]() 进口精密可调(注意这个和国内生产的刚好相反,调的时候要小心)这东西的手感和稳定性没得说 ![]() 料齐了,接下来,不是直接就焊接。工厂物料入库都要经过IQC检测的,所以物料检测环节是有必要的。 例如,电阻的测量: ![]() 还是精确度很高的 ![]() ![]() ![]() 小三级管配对 PNP管 ![]() NPN管 ![]() 物料测试完毕后,还不能动手焊接,还需要物料加工,把元件脚氧化层(存放久的元件脚大都氧化)刮掉。 看看,电阻脚发亮了 ![]() 物料加工完毕,就可以动手焊接了,从小到大,从低到高,元件面先焊接 ![]() 大电流位置的电阻还是要用大功率的电阻,有的用1/4瓦,算算满负荷工作时还是不够的 另外,中点可调电位器再焊接前要先调好位置,这个位置是由电路中和它串并联电阻决定的, 调后级静态电流的电位器的位置,也是由电路中的位置决定的,看看温补管是PNP还是NPN,可调电阻在上臂还是下臂,决定是调最大还是最小 这两个电位器,也许是新手最伤脑筋的地方。 ![]() 锡点面焊接 ![]() 功率电阻距离PCB有点高度,不能贴紧 ![]() 快差不多了 ![]() 在这里,大管先别焊,检查所有元件,没问题,可先通电,先初调中点,调好没问题再焊大管 ![]() ![]() 一声道成功,再做另一声道 两声道板已完成 ![]() 用这头牛来拉 ![]() 电路整理中,过两天就上。顺便说一下,我从来不崇拜什么名机的电路,其实,那些名机的电路也都很普通。 也就是说,功放电路的构架其实都差不多,呻吟出来不同,那是很多方面的,比如用料,布线,调试参数等。 其实我们大多都被名机那华贵外表,奢侈的用料,无价的名牌所迷惑。这些名机大都是有钱人放在家里的摆设 和炫耀的ZB。也许有的呻吟还真不如一台LM1875来的舒服。 我只追求听感,什么名电路,什么参数,什么仿真那才是纸上谈兵。 一个简单的1969电路都不知道被多少人迷醉,就那么简单的一个电路,几个元件。 今天箱子来了,花了一个小时把箱子试装了一下。还要拆开,加工螺丝孔。 ![]() 散热器的孔打好了,没想到,我的板子所有的螺丝孔位刚好全部都在散热器的齿叶的空隙中,这真是天意。所以免除了攻丝的烦恼,半个小时全部搞定。 ![]() 把板子固定在散热器上。大管和散热器之间是用两层硅胶中间夹一层云母片隔离的,保证接触良好和散热安全,这硅胶可不是一般的胶布。好像没看到人用过。 换了一对大S的耦合电容上去,看起来整体顺眼一些。 不用搞什么匀热片,散热器尺寸大,一半散热器上两个大管,本来就匀了。 ![]() 通电调试完毕,静态每管200mA。一声道400mA.三肯管的优势毕现。 鄙人调机从不用灯泡那些的,嫌麻烦,但电源板的保险丝是有的。如果管子反应比保险丝还快,那管子也不咋样 ![]() ![]() 把水塘建好了。 ![]() ![]() DIY的电源盒 ![]() 盖上电源盒,电源盒其实就是原来DIY的一个小箱子,呵呵,刚好能用上,就是有点脏,有时间把表面处理一下。 ![]() 后背图 ![]() 基本完成 ![]() 煲机一晚,明天试音 ![]() 一大早,起来试音。先摸摸散热器50度左右的样子。 接上喇叭。不接音源,靠近喇叭,一声道有点点低噪,一声道一点都没有。奇怪,用手碰一下输入端,一声道有很大的“嘭嘭”声,一声道没反应。当时,心就沉了一下,难道这声道烧坏吗?摸摸两边的管子,温度都差不多,这表明板子工作是正常的。于是就查输出到喇叭保护板,到输出端子。看接线都接好了,没有松脱。难道是喇叭保护板有问题,不可能,这板原来是好的,再说坏了,怎么一声道还有呻吟。后来发现接线好像不对称,原来没呻吟的那声道保护板输出接到地上去了,幸好,我保护板的地是没和喇叭的地线连通的,喇叭的地线直接接到电源地上去。否则可能烧机了。 ![]() 断电把线重新接好,开机,好了,两声道正常了。因为是输入端是开路的,纯后级,电位器都没有,也就是最大音量出,靠近喇叭有点点低噪是可以接受的,再量中点电位,在0左右上下几十mV波动。低噪和中点这两点在我意料之中,对于纯直流电流反馈的,没有直流伺服,没有消振小电容这些,输入阻抗比较大情况下,为了做到天然的呻吟,不做其它的补偿,能做到这一步,已经很满意了。要想做到中点为零,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,为了音质,没必要,几十毫伏对喇叭任何影响。我想,不少人是不敢做纯直流电流反馈的机机。因为要想控制到几十毫伏不是件易事。 中点很稳定,低噪几乎全无的,呻吟未必好听(听到我这样说,好多砖头要砸下来了),为了牺牲放大倍数,牺牲音质,增大反馈量,搞什么差分输入,加什么相位滞后补偿电容等。,降低输入阻抗,增大输入低通电容,有的人看到自己DIY出来的或者买来的机机,中点在0点很稳定,低噪几乎没有,很高兴。认为得到宝了,可是一试音,可咋就是另外的效果,君不见,有的山寨机或厂机,电路板上一个可调的(不管是中点还是静态)都没有,但中点很稳定,难道他们的得到什么秘籍了吗,等你仔细看看电路结构,听听呻吟,就自然明白了。厂机是把效率和稳定成本这些放第一位的,仿厂机,你未必能有你要听到的效果。#p#分页标题#e# 好了,废话不说了,接上音源,难得去搬柜子里的CD机(听电脑的APE、WAV习惯了),接上音源后,没放音乐的时候,音箱的低噪已经很小了,后来再把输入线从电源盒的旁边走,减少环路面积,基本上达到很难闻到底噪了。 先来一首罗海英的《蒙古人》,开始那几声铜锣,敲击心扉,尾音渺渺飘远,接着一阵阵“沙沙"声从左到右从我的面前飘过,在动听的琴声和古筝,还有那低沉的鼓声伴奏下,加上罗海英那不温不火的独有的女中音吟唱,让你置身一望无际的大草原,张开双臂,仰望蓝天,拥抱自然。 再来一首龚玥的《鼓浪屿之波》,开始那由远渐近的滚滚波涛“轰轰”而来,越来越大,最后拍击岸边那水花散开飞波的呻吟,就像真的站在海边看到一样,美妙极了。在悠扬的笛声和古筝还有拍鼓声的伴奏下,加上龚玥的谈谈的略带忧愁思绪的演唱,让你感觉到伫立海边,眺望大海,沉思那股浓浓的思乡情。 整个音段平衡,中高音柔亮,低音有力深沉,刚柔并济,主要是音质丰富不单薄,耐听。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。 一旦拥有,别无所求。为了她,出掉了手上的所有垃圾。 我们现在做的几乎都是几十年前的电路,在晶体管和音响技术还没有突破瓶颈的时候,我们见到的都很常见。 有见过跟我电路几乎一致的电路吗,就是细微的差别,音质就是一个台阶。另外,我已经提到过我的电路 是很普通的线路,所以为了防止拍砖,才在后面贴出来。至少我没有表明我是仿什么的什么的名机电路 电路图下载: http://pic.hifidiy.net/forumid_40/1006101937c151f86b963c8f34.rar ![]() |